专访 BSOS 执行长黄朝秋:Web3 不是企业数位转型

芝麻交易所gate官网

本文为 AppWorks 投稿,经 INSIDE 编审後刊出。作者李欣岳是 AppWorks 媒体公关总监,在 AppWorks 负责媒体与社群沟通相关辅导。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体经验,是台湾第一批主跑网路产业的记者,先後任职《数位时代》副总编辑、《Cheers 快乐工作人》资深主编、SmartM 网站总编辑。毕业於交大管科系,长期关注媒体产业变化,热爱阅读商业与科技趋势、企业与人物故事,乐於与人交流分享,期许自己当个「Internet 传教士」。

2018 年成立的 BSOS 湾谷科技,是台湾在区块链这个典范转移中的早期参与者之一,成员来自金融及网路产业菁英,专攻供应链 FinTech。BSOS 透过提供 Web3 的技术与解决方案,活化供应商与企业客户间的应收帐款,为供应商提升营运资金的时效和弹性,促进实体资产的数位化及价值流通效率,为产业供应链赋能。

BSOS 在 2021 年进入企业以太坊联盟 (EEA) 规格制定工作小组,与全球顶尖开发者共同制定企业区块链标准,也获得 CB Insights 旗下区块链产业分析平台 Blockdata 评选为「全球区块链 35 家潜力公司」,并在同年申请加入 Wistorn Accelerator 纬创加速器,成为第一届的校友。

BSOS 是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 Daniel 黄朝秋再度创业。在创立 BSOS 之前,Daniel 曾担任 Cheetah Mobile、ASUS 及电商集团软体产品负责人,并在 2015 年创立 AI 语音通讯新创 OneTalk,後来获得全球最大第三方输入法公司 Kika Tech 收购。对於他致力於用区块链技术,颠覆供应链 FinTech 的创业旅程,以及参与纬创加速器的收获,并对往後创业带来哪些价值,AppWorks 特别采访 Daniel,将他一路上的心得分享给创业者,以下是重点整理:

Q: 在区块链这个领域,最吸引、最能驱动你创业的原因是什麽?

A: BSOS 是 2018 年成立的,在区块链这个领域,我们创业的时间不敢说很早,但我觉得也不算晚。BSOS 是我第二次创业,在此之前的 2008 到 2018 年约莫十年中,包含创业或是更早的工作经验,我都在 Internet 领域的相关公司,这段时期,刚好完整经历了 Mobile Internet 起飞,在 2012 年整体产业进入流量红利期,然後逐渐红利消失、迈入成熟这一段周期。2018 年决定再度创业时,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们过去那种 Internet 车库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倒也不是说 Mobile Internet 完全没有机会,而是这个产业太集中化了,它变成是一个资本驱动较多,然後更集中少数科技巨头的产业。对於没有太多资源,那种还没有办公室,只能先在车库里、靠几台电脑创业的新创,机会已经没有那麽多。过去做出个小 App,只要有需求、用户参与度够高,基本上有许多流量自然成长的方法,很容易做成一个 Business,但这个时机已经过去了。

所以,当我在 2018 年决定再度创业时,就是要去找一个科技巨头不是那麽容易切入的领域,而区块链、Web3 是当时不错的选择。事後也证明,从 2018 年到现在,多数科技巨头也都想切入区块链、Web3,也不是说真的不行,但在这个领域,这些科技巨头就失去了过往的统治能力。

另一方面,我前一个创业被并购後,有一段时间在做天使投资人,评估过一些新创的投资机会。那时,就已经看到区块链这个刚冒出头的典范转移,开始从哲学面、机制面、技术面去深入研究,那时感觉它不是渐进式、而是跳跃式的创新,在我看来,这才是新一代新创的红利和机会,所以当时没有第二个答案,就是在区块链领域再度创业,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回到那个时候,我还是会选区块链。

Q: 从 2018 年到现在,虽然市场与大环境有起有落,但整体来说,区块链发展得越来越蓬勃,有越来越多机会浮现,为什麽会选择专注在供应链 FinTech 这个赛道?

A: 我们会把自己的定位再放宽一点,就是要用区块链技术,去解放实体世界资产的流通性,打开我们官网的第一句话,就是「Liquidize Real-World Assets with Blockchain」。区块链最核心的应用,就是拿来做价值交换,不管是比特币、以太币或是其他区块链资产,过去几年来,已经充分验证了价值交换这件事情,但除了这些,还有更大的一块是 Real Assets,它在传统上很多价值是不容易被表彰、创造流通性。

每一个供应链上,就有很多这样的资产,过去的流通性,是没办法像区块链一样,用一套帐本去跟全世界流通,我们希望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它的量体更大。过去近两年来,整体加密货币资产的市值,在 1.5 到 3 兆美元之间变动,而现在全球光是卡在供应链的应收帐款就有 40 兆美元,这还光只是一个 Real Assets 的类别,目前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财富价值,都还锁在实体中,一部分在 Web1 或 Web2 上,只有极少的比例在 Web3 上流通,一旦这个水龙头打开,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预期未来如果能将这些资产映射到 Web3 上去交换、产生流通性,对真实世界的贡献与价值将非常巨大。

Web3 不是企业数位转型

Q: 既然称作供应链,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个自成一格、相对封闭的体系,每一个都有很深的 Domain Know-how,如何说服那些拥有自己供应链体系的大企业,开始拥抱 Blockchain?大企业为什麽需要用一个新创的 Solution?

A: 对!这也是我们过去四年来,一直在这边走得跌跌撞撞的原因。後来我们有一个体悟:Web3 的打法,绝对不能用企业数位转型这个角度来思考,那样只是把 Web3 的技术,强行套到 Web2 世界的逻辑里,做到後来还是 Web2 的格局。如果只是要把资讯数位化,其实不需要用到区块链,这样企业还比较可控、效率更高。

因为 Web2 和 Web3 之间,有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别。我们也曾尝试参与过 Web2 的企业专案,了解他们有什麽需求,进而用区块链的方式去满足这样的需求和系统,实际运作下来,发现这样是行不通的,因为 Web3 有 Web3 的作法,不该去做数位转型,而是要做价值交换和流通,这才是核心。

我会从两条不连续的成长曲线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顺着第一曲线走,企业会进行数位转型、流程优化,最後走到断点,企业是不可能就到此为止然後跳下悬崖,所以第一曲线的终点,就是 Web2 的天花板。我们行业内常有人开玩笑,区块链一开始不可以跟实体的世界,或是传统的流程绑得太紧,否则「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即坠毁」,这个背後是有几分道理的。

我们认为 Web3 必须从第二曲线的底部开始走,只有当创造的价值,来到超越第一曲线天花板一段距离後,还在第一曲线的人,才会愿意放弃原本的做法,直接跳过来,从 Day 1 就按照 Web3 的规则走,也就是不管以前的规则是什麽,就跳过来用 Web3 的规则去做事情,其实很多 DeFi 应用就是这样的,并没有去参考银行怎麽做,不会去了解什麽单子、要什麽栏位,让彼此串接的资讯格式不要跑掉,直接就跳过采用 Web3 自己的新作法。在这背後,可能会提供参与者更高的资本报酬、打破原本的交易门槛、较少中心化介入的摩擦,甚至提供参与治理的机会,这些都是 Web2 做不到的。

要怎麽走出这一段,是所有 Web3 项目的共同命题,关键挑战在於怎麽维持生态的流通性?很多 Web3 项目靠的是发币补贴,这方面实体资产就有优势了。因为它原本就具有实体价值的支撑,但同时也代表,它的资产波动幅度没那麽剧烈,我们必须透过一些机制,使资产可以分别满足稳健型和风险型的购买者。所以回到问题,如果要企业拥抱区块链,我认为关键还是在经济模型的设计,从治理层面,直接激励参与者,因为趋利,自然而然投入生态、做出对生态有益的事。

Q: 如果直接从代表 Web3 的第二曲线出发,呈现在你们 Pipeline 上选择的供应链客户会长什麽样子?

A: 根据我们实际走过的经验,我相信 Web3 这边的顺序,会非常颠覆我们过去做 Web2 的三观。过去,Web2 企业,要先把应用场景做好,延伸出的价值才可以被流通、才有流通的价值,Web3 则是先有流通性,再利用这个流通性回去创造应用场景。这样的例子很多,各种 XX to earn 都可算是这个模式,例如,先发 NFT 头像,再去发展社交的功能,有这个资产的人,就会冲进去玩後来才做的游戏,然後 Play to earn,参与度会比 Web2 更高,因为他有更多经济上的动机,这听起来很颠覆三观,就是先创造流通性,再从流通性去激励。 

回到供应链客户上,具备数位化到一定程度以上的企业,对我们接受度比较高。因为毕竟是要把实体的资产与区块链串接,它中间需要一个类似 Oracle 的机制,供应商是否有这笔应收帐款,其实就是一个 Oracle,只是会比较复杂一些,需要更多方的确认。

参加纬创加速器,获得供应链管理的 Insight

Q: 历经了这些创业经验後,为什麽会在 2021 年、BSOS 创业的第三年决定申请参加纬创加速器?

A: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希望透过参加纬创加速器这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实验 PoC (Proof of Concept) 的机会,因为这和我们自己去开发客户很不一样。自己找的客户,可能在被拒绝後,因为客套或是其他原因,不会跟我们讲真正拒绝的原因,这可能会让我们走火入魔,因为划错重点而要多绕很多路,进而浪费很多时间,这对新创、尤其是区块链的新创,是非常奢侈的浪费,另外,一旦被对方拒绝後,短期内我们也很难再回去拜访对方,针对被拒绝的原因,追问更多、更深入的问题。

在参与纬创加速器这段期间,就完全不是这样。他们会跟我们分享更多思考与决策的脉络、真正的需求是什麽,然後提供满多的机会,让我们去重复修正跟提案。若没有参加加速器,我们很难从纬创这种规模、产业的企业身上,获得这样的经验。比起其他提供给新创的资源,我觉得能获得这样的 Insight,是我们参加最大的收获与价值。

Q: 在供应链管理上,可能光是层层往上敲门与提案的过程,就遍体鳞伤了吧?

A: 这过程的确很花时间。我们透过参加纬创加速器,与纬创集团各事业单位媒合,最後是跟纬颖合作。刚开始,我们觉得应该就是派位专员层级的人来与我们对话,但其实是副总经理层级亲自参与,这真的是很难得的事情,每次的讨论会议,Joe 副总 (纬颖科技副总经理焦裕洲) 都有参加,提供不少 Insight 给我们。

也是因为参加纬创加速器,让我们验证了供应链应收帐款,这个问题是真的存在。对中小型供应商来讲,这些问题要如何被解决,背後有一些脉络,而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深层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要如何创造核心买家、最後要付款的这个人,他可以有哪些动机愿意参与,这将是整个系统设计比较大的关键,而不是让效率更高的数位化流程等这些事情。如果再往未来多看一点,其实这就是 Web3 项目得以成功的武器,Web3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大家的动机,让对这个生态系有贡献、把事情做好的角色,都能从中获得有形或无形的奖励。

Q: 以你实际参与纬创加速器的经验,对於未来也想要申请加入企业垂直加速器的创业者或新创,有哪些提醒或建议?应该有哪些心理准备或期待?

A: 我很鼓励新创圈的朋友,若技术或服务的应用场景符合、需要进行 PoC,都应该争取这样的机会。在心态上,我觉得参与这类企业垂直加速器,不要只是抱着把东西卖给大企业的目的,一定是能从对方的建议与回馈中,找出产品或服务可以调整和优化的地方,实际参加的这段时期,在产品、技术或是商业模式上,要预留可以修改的空间,这和推广业务非常不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建议比较适合在成长期的新创申请加入。就是比早期再成熟一些,已经有一个基本且可行性高的产品架构,但还没有进入太大规模的商业化,产品、技术、商业模式都还有调整的弹性,参加这样的企业垂直加速器帮助最大,如果产品或商业模式已经很成熟,能更动的地方不多,收获可能就比较有限。

不同的企业加速器,一定会有不同的做法。以纬创加速器来说,他们对新创算是很尊重,交流与沟通很开放,也不会倚老卖老,会从纬创自身的角度,来跟我们分享为什麽会有这样子的需求,在这样开放的沟通下,我们可以互相激荡出新想法,以及深入的产业洞察。

Q: 展望未来,BSOS 下一阶段的创业目标是什麽?

A: 我会把创业至今分成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 2018 到 2020 年,我们主要提供技术服务和中间层工具,投入大量资源在联盟链及相关工具的研发,因为许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入选了企业以太坊 (EEA) 的规格制定小组,也是全球唯一同时被三大联盟链 R3、Hyperledger、Consensys Quorum 认定为技术夥伴的公司,这样的技术力,即便放到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第二阶段大约是 2021 年,我们建立了 Real Assets 的 Oracle,打造出 SUPLEX 这个产品,一端接链下系统、一端接区块链智能合约,将实体资产铸造成链上资产。因为我们创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打造一套链下资产映射到链上的机制,并且创造一套游戏规则,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做好某件事情後,获得具体的好处。

第三阶段的目标,则是为生态系建立一套激励系统,创造源源不绝的流通性。我们思考的还是Web3、DeFi 的方向。从 2020 年 DeFi Summer 到现在,可以看到各种 DeFi 创新百花齐放,但我觉得第一个周期大概已到尾声了。我们现在看到所有的 DeFi 借贷协议,都是超额抵押的概念,一旦币价下滑,就是在链上被清算掉,回到一个根本问题:如果有 150 元的资产,为什麽要拿去抵押借 100 元?这不是真的缺钱,而是要做资金操作、做杠杆,把借来的钱再投入资本市场去滚钱,它很好,能够创造流通性、创造一个价值兑换的体系。

但从金融发展史的视角来看,这个模式的概念上比较类似当铺,还是非常初期的金融模式,宏观来看,借贷 DeFi 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下来金融的发展,应该是要借钱给真正缺钱的人,或是借钱给要去生产或创造的人,让这些创造者把这些钱花掉,而不只是到金融市场滚一圈再回来,应该是要在产生实质价值的商品跟服务後,让这些价值可以再回到区块链的世界。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把钱借给真正需要的人,把钱拿去做生产、创造。Real World DeFi 是 BSOS 的下一个目标,这也是激励参与者、创造流通性的关键机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协议正在萌芽,我们会善用 Web3 的 Money Lego 特性,去展开协议之间的合作与串连。

责任编辑:Chris
核稿编辑:Mia

Tags:
, , , ,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